病情分析

1、淡水鱼细菌性败血症:发生的主要目标是各种淡水养殖鱼类,如鲤鱼、鲫鱼等。其特点是病鱼种类多,流行范围广,尤其是急性流行。发病后死亡率较高,尤其是高温季节后水温持续在28℃以上严重。

2、细菌性肠炎:主要发生对象为各种淡水养殖鱼类,如草鱼、青鱼、鲤鱼、鳙鱼等。当水温超过18℃时,流行病就会发生,流行高峰为25℃至30℃。在鱼苗到成鱼阶段都可发病,死亡率很高。


(资料图)

3、链球菌病:主要危害对象为罗非鱼,多发于夏秋季节。流行水温在25℃至37℃之间,当水温超过30℃时容易暴发。它主要危害罗非鱼亲鱼,以及体重超过100克的幼鱼和成鱼。近年来,各罗非鱼养殖主产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该病暴发,广东、广西、海南等罗非鱼养殖区需重点防控。

4、指环虫病:主要危害草鱼、鲢鱼、鳙鱼、鳗鱼等,其中以鱼苗最易感染。大多数指环虫繁殖的最适水温在20℃至25℃之间。

5、红腿病:主要危害对象为南美白对虾、中国对虾、斑节对虾等,该病的发生多与养殖环境底层污染和水质差有关,8~9月发病最为频繁。沿海对虾养殖区需要重点做好防控工作。

6、肝胰腺坏死征,俗称“偷死病”:主要发生在南美白对虾、中国对虾、斑点对虾等,常由放苗密度高、饲料投喂过多、养殖水质恶化等引起。

7、甲鱼腮腺炎:发病对象为甲鱼,发病水温在25℃-30℃之间。

8、草鱼出血病:为我国Ⅱ类水生动物疫病,由草鱼呼肠孤病毒引起,主要危害草鱼和青鱼。发病水温在20℃到30℃之间。病鱼食欲下降,离群独游,反应迟钝,体色发黑,头部发黑最为明显,系统性出血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病理特征。

9、大菱鲆等海水鱼:发病水温在30℃至32℃之间。病鱼食欲不振,症状有体色发黑、腹部肿大、头部出血、眼球浑浊突出、鱼体畸形、间歇性打转乱窜、离群独游、或侧躺于池底等症状。

10、白斑综合征:是我国一类水生动物疫病,病原为白斑综合征病毒,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、中国对虾、日本对虾和克氏原螯虾等,发病水温为18℃~30℃。该病发病急,死亡率高,患病虾停止摄食,临死时在池塘边的水面游动。

防控措施

1、做好水质调控工作

在养殖后期,投喂量的增加导致水色有变浓的趋势,从而影响水体理化指标的增加。建议使用芽孢杆菌+华水安来调节水质,并定期进行改底,加强水环境监测,发现异常及时处理。

2、加强养殖后期生产管理

在高温天气,勤巡塘,以防止缺氧泛滥;根据温度变化及时调整投喂时间和投喂量,保证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,减少残饵;控制合理的养殖密度,使水体负荷适度;加强养殖动物的保健与防应激管理,建议使用龙昌胆汁酸+幸福100,做好保肝护肠、强体抗应激工作。

点个赞与在看吧!

关键词: